學生的學習有一種途徑是紮根的學習,厚植學生的內功。
營造數學感就是一種紮根的理論,厚植內功的功夫。
為了能讓老師們較快速的營造學生的數學感,我們擬定了一個起動(註)機制、五個核心內涵的教學策略
一、「一個起動的機制」(One Starting Mechanism)讓學生說(Let students say):讓學生說出他的困難、他學會的內容。
二、「五個核心內涵」(Five Core Connotations): - 舉例(Giving example)要學生舉例(例如,對0.8+0.9的算式舉一個文字題、應用問題),再解答。 -- 目的讓學生對學的算式或者概念有意義。
- 簡化(Simplifying):讓學生可以利用簡化數字來了解題意或解答問題。 -- 主要理論是概念推廣,目的讓學生不會時,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了解問題者解答問題。
- 畫圖(Drawing):讓學生可以利用畫圖來了解題意或解答問題。 -- 主要理論是表徵理論,目的讓學生不會時,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了解問題者解答問題,讓問題變得具體。
- 問為什麼(Asking why):問學生或者讓學生問「為什麼,或者你是怎麼知道」。 -- 目的在讓學生能概念性的了解所學的知識,而不是用背的。
- 回想(Rethinking):讓學生回想:這個單元的內容和…一樣,只是…不一樣。 -- 目的讓學生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進行統整,形成數學感。
三、教學方法 -- 多元優選 -- 大原則
- 不要造成教師教學的困擾,不要造成學生學習的反感。
- 老師儘量每個單元,都有機會讓學生說,讓學生體會五個核心內涵。假如時間不許可,可以減半。
- 老師儘量在每個單元都讓學生進行課程統整的說時,老師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策略。
- 例如,(1). 將學生分組,要學生討論這個單元學到的,有些地方不會,有什麼困難。再讓學生在小組內,讓高成就學生教其他學生。(2). 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,再提出來全班溝通討論,由他組學生回答沒解決的問題。(3). 最後老師再回應剩下的問題。
- 例如,(1). 老師利用(電腦)討論版、公布欄,請學生寫出他學到的,他的困難。(2). 其他學生再針對別人的問題回應。
- 例如,老師可以將上述方法融入小組競賽活動,訂出競賽規則(EX. 寫一個問一分,回答一個問題一分,特別好的問題或解答再加一分)每個月累積積分,給學生獎勵。
註 :康熙字典(http://kangxi.adcs.org.tw/kangxizidian/)的註說明「起,猶行也」。同時「啟」來自启,「開也」。教育部國語辭典(http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cbdic/)說明起動有動用、藉由電動機發動的意思;啟動有發動機器的意思。同時啟動、起動都有人用,意義幾乎相同。研究者認為起動學生的數學感需要多次的行動,而啟比較有第一次的感覺,例如啟蒙。因此,研究者傾向使用「起動」一詞,意謂應時常讓學生說的意思。
|